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共建“一带一路” 开创美好未来

最新动态 2022-07-09810本站admin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我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在合作中不断发展,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引起全球关注,同时让世界分享中国倡议的智慧,已成为一种生动的实践。随着合作的深入,“一带一路”建设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特邀专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主持人:徐向梅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主持人:请简要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内涵、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翟(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倡议,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这四个基本定位内涵丰富。回首过去九年,“一带一路”共建辉煌,有效落实了上述发展定位。2016年、2018年和2021***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2017年和2019年,中国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国政要参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目前,中国已与180个建交国家中的14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文件。许多国际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也支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合作局面已经成功开启,取得扎实重大成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改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至2021,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承包工程总营业额为5988.8亿美元,其中2021为896.8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57.9%。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大量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带动建设能力、设备、资金等资源要素“走出去”,为促进目标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外国工业投资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5至202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125亿美元,其中2021为203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7.9%。民营企业是海外产业投资的重要力量。他们把建设工业园区的方法带到了海外,建设了一批海外工业园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双边贸易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互利共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加速发展。2015至2021,商品贸易总额约为9.17万亿美元,其中2021为1.8万亿美元,约占全国总额的29.7%。东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2020年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扩大商品进口,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丰富了国内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泰国的“泰莽”、马来西亚的榴莲、智利的车里子、美国波士顿的龙虾等近年来分批进入中国市场,普通家庭负担得起。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中欧(中亚)列车、航空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这些新的商业形式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效率和效率。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推动了世界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建设了一批新能源项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中国企业就在海外新签水电项目48个,合同总金额83.33亿美元,投资承包风电项目61个,光伏项目125个(总投资57.1亿美元)。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葛洲坝国际公司与加纳航空能源公司签订了ahaf 70MW光伏电站项目,合同金额约为***4.2亿元。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加纳阿哈夫省的电力短缺,促进加纳市场电力业务的滚动发展。大量新能源设备出口有力地支持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风力发电设备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2021,出口约7.2亿美元,光伏产品出口284亿美元,光伏组件出口98.5 GW,新能源汽车也批量出口。在交通、制造、农业、设计、建设、运维、融资等环节,绿色发展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和主题。

加强卫生、农业、扶贫等领域合作,切实改善民生福祉。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以当地人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为首要考虑。在卫生方面,据初步统计,2015年至2019年,中国派出202批3500多名援外医疗队成员进行免费医疗巡查,共救治1100万患者,并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教学培训,捐赠药品和设备等。2020年以来,在防疫合作方面,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资、检测试剂、疫苗等,为世界防疫事业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在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开展了农业合作。例如,鲁班工场是天津职业教育领先、创新的国际合作品牌。自2016年以来,在12个国家建立了14个鲁班讲习班,教授种植和养殖技术及手工艺品,促进作物生产和收入。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投资合作显著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中欧(中亚)列车的连接、西部新的陆海通道和航空丝绸之路推动内陆地区向两端开放。重庆、成都、郑州、Xi、武汉、长沙等内陆城市正在向国际大都市转型。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疏通和拓展了与世界接轨的道路,货物和人员流动更加便利,为加快构建新时期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为非洲可持续发展创造新机遇

主持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实施以来,中非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宝荣(中国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室主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深化中非合作、提升非洲发展能力、助力非洲迈向现代经济发挥了突出作用。

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关于构建更加紧密、未来共享的中非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中非一致认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对中非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作不仅巩固了中非传统的友好合作,也为非洲在新技术条件下提高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合作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议程,努力弥补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中非合作论坛在宣言中多次指出,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是非洲发展的重要瓶颈。从200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对非国际合作的首要内容。然而,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直接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大型项目,以单项项目建设帮助非洲国家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合作模式的成效并不显著。相比之下,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利用各种资金帮助非洲国家增建升级铁路1万多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1000座,港口近100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装机容量1.2亿千瓦,通信骨干网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近7亿用户终端。2016年至2020年,非洲在建基础设施项目总额近2000亿美元,2020年中国企业实施项目比例达到31.4%。中非合作不仅有助于非洲增强“造血”功能,也为相关国家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合作对接非洲自身发展需求和规划,促进多种文明共同发展。21世纪以来,非洲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需要,提出了全面的区域和次区域发展规划,通过“伙伴关系”实现自身发展。其基本出发点是在国际合作中保持自主发展。中非“一带一路”合作通过伙伴关系支持非洲,有利于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市场,降低同质产业合作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资源流动。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44.65%流向非洲。2000年至2020年,中国参与了13000多公里的公路和铁路建设,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协助建设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和170所学校,为非洲培养了16万多名各领域人才,大大改善了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使其成为国际产业资本的热点,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一带一路”合作将与非洲国家分享发展经验,探索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的新途径。大规模工业化和产业升级需要特定的制度条件和环境。非洲国家一直在积极探索大规模工业化的道路,但受基础设施落后和国际合作环境的制约,难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合作。鉴于非洲在国际体系中长期处于增长或发展的困境,中国积极探索“园区模式”的新路径,提出“电矿、冶金、工贸”等新途径,从点到面推动当地工业化发展。非洲从中国的进口贸易有50%以上集中在机械、电力和高科技产品领域。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与15个非洲国家建立了产能合作机制。在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园区等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中国累计投资21个项目,直接投资430多亿美元,建立各类企业3500多家,雇佣非洲当地员工80%以上,直接和间接创造数百万就业机会。从现代基础设施到高附加值制造业,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是为了促进当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导致非洲缺乏长期发展势头。

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正在成为国际合作模式的叛徒。如何将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带入更多发展中国家,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合作亟待解决的世界发展问题。在新技术条件下,科技创新合作、蓝色经济合作、数字经济等领域已成为中非合作“2035愿景”的重要方向。中非“一带一路”强调通过合作发展创新,让合作伙伴共享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机遇。技术创新带来了产业升级,带来了发展观念的进步和合作方式的变化。中非“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的成果,为世界上更广泛的国家开展互补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均衡发展积累了经验。

中国和非洲的人口超过全球总人口的36%。中非共同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中非合作,不仅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也需要非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贸便利化水平,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合作。

东亚受益于多元化合作

主持人:“一带一路如何促进中国与东亚国家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繁荣?”?

沈(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一带一路”合作是一种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尤其是在东亚。

第一,基础设施互联。经济走廊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阶段,“硬件”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建设跨国经济走廊奠定了基础。以中南半岛为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不仅推动了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和陆港网的建设,还推动了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代表的国际产能合作,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海外经贸合作区。同时,中国钦州工业园和马来西亚关丹工业园共同开辟了“两国两园”合作新模式,中菲“两国两园”、国际海陆贸易新通道等合作项目也不断丰富着本地区“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国际贸易受益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区域贸易将增长3.8%,其中泰国增长14.9%,马来西亚增长12.4%。

第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制度化建设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自贸区是“一带一路”制度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亚洲开发银行在跨国经济走廊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经济走廊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除交通基础设施和促进工业发展外,第三阶段应侧重于贸易便利化。事实上,为本地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重要合作基础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5年“升级”,并将于2019年对所有协议成员国全面生效。这一“升级”使原产地规则从过去的单一标准明显转变为选择性标准,优化了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时,双边贸易额为548亿美元。2021,双边贸易额达到8782亿美元。2022年1-5月,双边贸易额达到3712亿美元。中国和东盟已经连续两年成为***贸易伙伴。2022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仅实现了90%的商品贸易自由化,而且通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显著减少了非关税壁垒,改善了区域发展环境。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的研究,考虑到关税的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和原产地规则的优化,到2035年,RCEP预计将使东亚成员国的出口、进口和实际GDP分别增加3.7%、3.6%和0.49%。

三是区域价值链网络深化。在东亚,“一带一路”建设客观上反映了区域价值链的进一步深化和重塑。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22年的研究,如果不考虑中国,在过去30年中,亚太地区的亚洲内部贸易比例一直徘徊在40%左右。如果考虑到中国,区域内贸易的比例将增加到50%。这表明,中国作为区域生产网络的核心,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与区域经济体的经贸联系不断深化,促进了区域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22年,根据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亚洲开发银行计算得出,亚洲区域价值链的参与度从2000年的约65%增加到2019年的68.4%和2020年的68.9%,亚洲复杂区域价值链的参与度也从2000年的23.4%增加到2019年的25.3%和2020年的26.0%。这反映了亚洲经济体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区域价值链网络的足够弹性。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2021,中国、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东亚经济体吸收了4262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26.9%,反映了投资者对东亚产业链的整体乐观态度。

共同建设东亚高质量的“一带一路”,首先要通过战略、规划、机制对接,推进跨境经济走廊建设。跨境经济走廊的最终实现需要协调不同国家的区域发展计划和政策。东亚基础设施的“硬连接”需要逐步转向系统的“软连接”。通过深入细致的政策沟通,沟通各国的战略、计划和机制,推动通道经济向走廊经济真正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二是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率三个方面推动自贸区升级战略的实施。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RCEP扩展升级,积极参与数字经济、数字环境等新规则谈判,提高自由贸易区综合利用水平,更好释放已签署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红利。第三,加强落后国家能力建设,帮助它们参与全球和地区价值链。辅之以“早收获”的单向非互惠市场开放,帮助落后国家更好地参与区域价值链,促进未来共同体建设。

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主持人:亚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促进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徐(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促进欧亚经济合作、推动欧亚各国和中国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欧亚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纽带。

道路和管道基础设施为欧亚大陆的贸易和工业合作建立了运输和物流联系。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东西方商品交换和贸易的主要动脉。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用铁路、公路、油气管道和通信线路取代了过去的骆驼和驿站。以更快、更强、更便捷的运输能力,带动了消费品、零配件、工业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和商品在中欧广阔地区的流通。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干线、公路运输线和油气管道与物流网络相连,发展迅速。以中欧班列为例。截至2022年1月,它已到达23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拥有5万多列中欧列车,455万多标准箱货物,价值2400亿美元。2016至2021,中欧列车年数量从1702列增至15183列,年均增长55%;运输货物种类已扩大到5万多种,如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化工、机电、粮食等;年运输额从80亿美元增至749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5%增至8%。

在抗击2019冠状病毒疾病期间,中欧班列成为欧亚大陆的“生命通道”。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方式一直是中欧班列。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数据显示,2021,中欧班列共发行列车1.5万余列,发送标准箱146万箱,同比增长22%,其中包括疫苗、口罩、医疗器械等重要防疫援助物资和捐赠物资。为了增加运量,提高效率,中欧班列在巩固现有主要通道的基础上,与有关国家合作,开辟了穿越里海、波罗的海、途经乌克兰、芬兰等国的新通道,推动形成“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中欧班列海外通道网络格局,已向德国、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运送防疫物资1362万份。中欧班列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纽带,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园区和产业投资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纽带。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投资建设各类产业园区,探索和推动相关产业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例如,中泰新丝绸之路塔吉克斯坦农纺产业园将依托中塔两国优势,建设现代化的棉花产业基地,带动当地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的发展。这是一个从棉花种植到籽棉加工、纺织、印染、服装加工的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项目。工业园区下属中泰(哈特龙)新丝路农业产业有限公司负责棉花种植25万亩,中泰(坦加拉)新丝路纺织产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负责纺织产业的生产。从2014年投产到2019年全面投产,生产纱线24321吨,销售纱线22207吨,实现营业收入约6591万美元,缴纳税金约448万美元,直接解决6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2000多人就业。自2020年以来,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稳定东道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乌兹别克斯坦彭盛工业园和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类似,这些工业园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开放和工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发展战略对接和区域经贸合作的纽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甚至国内产业布局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走向挂钩,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例如,在俄罗斯2019年国家项目和产业布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八大联邦实体的工业制造和农业发展项目布局位于连接欧亚的铁路和公路网沿线。俄罗斯亚欧经济走廊的建设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谋而合。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大大加快了欧亚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包括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格自由贸易协定、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这些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合作的成果。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基于:大型项目和长期投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设施,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公共品;它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大规模的投资和先进的技术;与东道国政府的良好沟通与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然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欧亚地区的社会贫困和收入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新工业革命期间,欧亚地区仍然存在数字鸿沟。这些因素阻碍了区域市场的拓展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东道国在民间投资、社会项目投资、区域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实现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目标。(

[编辑:袁]

Copyright © 2022 博科资讯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8038628号-4 邮箱:528221263@qq.com XML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