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龙口夺粮”——新“麦客” 新征程
新“麦克”新征程
“麦科”过去指的是在小麦收获期间,在他人麦田工作的一群人,他们赚钱补贴生计。他们背着干粮和水,手里拿着镰刀。在旧的电影和照片中,在陕西关中等小麦产区,“麦可”面朝黄土,背靠天空,四处奔波谋生。
时过境迁,旧的“麦晋桁”早已成为历史,新的“麦晋桁”应运而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跨区域收获机已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麦乘客”,跨区域收获作业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农业机械队就像候鸟一样在全国各地奔跑。
这是又一个夏季收获季节。自5月中旬以来,小麦作为夏粮的主要作物,从南到北逐渐成熟。5月28日起,全国“三夏”小麦大面积机械收割全面展开。截至6月21日,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9省共收获3.01亿亩,收获进度达99.2%。该国大规模的机器收割已基本结束。
这是“迈克”的新征程。
赶上丰收
当风吹着麦浪时,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蒲塘镇的甘大任和杨来到山东***次。
说起当初当“麦晋桁”的初衷,他的妻子杨看起来很高兴:“这份工作现在已经结清,不会有欠款了。然后你可以到处转转,去各地看看别人的风俗。在我们创业之初,市场还是比较好的。”
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抱怨。甘达伦分析说,人们生活在户外,没有固定的进食时间。此外,收获季节阳光太大,天气炎热,“这种痛苦是普通人承受不起的”。
每年4月至11月,这对夫妇都在外面工作。自2018年担任这份工作以来,这对夫妇的生活经历了四年的收获季节——从广西到湖北,从湖北到安徽,从安徽到河南。一路向北,追逐着成熟的小麦身影;然后,他们从广西到贵州,从贵州到湖南,从湖南到广西,感受“稻花香预示丰收”。
这一次,这对夫妇来到山东***收割小麦。虽然路途艰难,两人甚至为这次是否应该来山东而争吵,但在最终完成收获任务后,两人用一段短片向远在家乡的孩子们展示了收获的喜悦。
“看!我们已经收割完了,还有***。爸爸正在用我们新买的收割机收割。你看,这个地方太小了,我们的收割机有多灵活。然后,我们就回家。孩子们,爸爸给你带回了什么礼物?你在家吃过面包和面条,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做的。它是小麦!看,它是爸爸收割的,我会给你买的。”欧在吃了两到三百公斤小麦后,你可以做很多面包和面条!“在短片中,两人都很兴奋。
无论是一个人、一对夫妇还是一个团队,前进的方向都是收获的麦田。
今年5月,147台联合收割机从湖北省安陆市出发,前往多个省份,抵达小麦主产区收割小麦,为期3个多月。去那个地方,***东西,测量。农机人员拿出配备GPS的Mu测量仪,点击屏幕,立即显示采集点的经纬度、面积、海拔等信息。在确认面积并与农民协商价格后,开始运营。
目前,我国97%以上的冬小麦采用机械收割,其中30%需要跨地区机械收割。哪里有丰收,哪里就有“麦晋桁”的影子。
依靠科技“龙口抢粮”
雨季来临之前,天气变化无常,要依靠科技力量“抢龙口粮”。
“目前,关中正处于小麦成熟收获期,9月9日至13日将有大风、短时暴雨和冰雹过程,这将对关中小麦的收获和干燥产生很大影响……”6月8日16时30分,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服务中心***工程师李华龙在省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发出提醒。
陕西一夜之间开始了小麦收成战。6月9日,部分地区开始下起暴雨。农业和农村部新闻办公室表示,6月12日降雨前4天,陕西省小麦抢收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0%以上,其中6月9日机械日收面积296万亩,创全省机械日收面积新高。
依靠科技力量,预警已成为小麦收获季节的一大亮点。6月1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与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国家气象中心联合研制的“三峡”机采气象精细预警提示产品按时推出。通过农机作业专用app“测亩仪”,为农业机械工人、农业大家庭等重点省份300多万人提供服务。依靠用户定位,每天两次准确推送本地机器收割操作的适用性,帮助合理安排机器收集时间和人员与机器的调度。目前,该产品已应用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湖北、山东、陕西、山西等8个重点夏收省份。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发布室主任王介绍,在线机接收的气象精细预警提示产品以***智能网网格点预测引导产品为基础数据,空间分辨率高达5公里;在考虑降水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云量和其他要素,为机器收割操作提供了更科学的提示。
所有地区也都非常积极地利用科技力量帮助夏收。
河南省气象观测数据中心开发了“三夏气象服务”微信小程序。农业机械操作员可以检查基于位置的气象事实、预报、预警信息、小麦收获信息以及出发地和目的地的防疫政策。河南省气象局还与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合作,通过气象应急信息平台,向2.8万名农机合作社社长、跨区域作业负责人和农机系统工作人员免费提供气象和机械收获进度信息,从而引导农业机械的合理流动。
在安徽,省气象局通过微信、微博和安徽农村网“惠农天气”app,为74.8万用户发布了300多条服务信息。
技术使小麦收获更容易。
不仅司机装备更好,而且农机公司也有更好的服务保障手段。在夏粮主产区,东方红、雷沃等国内农机公司的移动服务车遍布全国,“麦可”将随行。特别是借助北斗系统,每个农业机械和设备都可以实时定位,因此移动服务车辆可以分布在农业机械和设备集中的地区,以更好地服务于收割工作。
对旧“麦克”的贬损
在随机抽取的3平方米麦田中,山东省高唐县老麦科石金路和村民们共发现了270粒小麦。根据667平方米的1亩土地和每粒0.05克小麦计算,他收获的麦田中1亩土地总共泄漏了约6公斤粮食。结果出来后,他邀请高唐县农业和农村局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的损失测量团队对损失结果进行了更准确的测量,结果显示结果非常接近。
这一结果让施和大家松了一口气。
这次试验的原因是,今年6月初,高唐县将有近80万亩小麦被镰刀收割。为了争取粮食储备,当地农业和农村局在小麦减产动员会上提出了比往年更高的要求,努力确保每亩小麦减产不超过12公斤。这项任务并不容易。但没想到石竟当场提出。他的合作社质疑说,今年每亩的收成损失不应超过10斤。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就觉得“吹牛”。
今年51岁的施已经从事农业机械20多年了。28岁时,他想尽一切办法购买自己的***收割机,并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农业机械手,每年都参与跨地区收割。2009年,在一定的积累下,金路在高唐县杨屯乡成立了金路农机服务***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拥有11台收割机和13台农机操作员。
施认清了真相,没有人能挽回。经过一番讨论,大家都觉得,当收割机刚进入田间就要开始收割时,经常会出现碾磨小麦的现象。然而,经验丰富的农业机械操作员表示,避免碾磨小麦是可能的。石决定先收割小麦,并探索如何进一步减少收割期间每亩小麦的收割损失。功夫有回报,他做到了。
石坦言,自己工作了很长时间,对这个行业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想做出一点贡献。他计算得很清楚:“如果我砍了四五千亩,一亩地就减两斤,也就是说,减9000斤,相当于给人民增加了9000斤小麦的收入。如果全县按80万亩左右计算,就是160万斤,160万斤是很有意义的。”
经过实践验证,施感到更加放心。他在自己的合作社推广了这种方法,每个人都充满信心地工作。
农业和农村部新闻办公室表示,今年减少损失和节约成本的措施是有效的。从监测情况来看,今年小麦机收损失率进一步控制在行业标准2%以内。联合收割机及相关运输车辆将保证免费通行45万辆,总免费费用1.09亿元。“现场检查”、“现场加油”、“现场维修”和“优先加油”的广泛服务有效地节省了机器时间和运营成本。
疫情下的多重保障
在疫情期间,跨地区行动将不可避免地对“Mack”产生影响。
6月初,陈和他的妻子,河南省平舆县的飞行员,计划在河南省漯河市的一个公路交叉口下高速公路,去麦田工作。在当地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他们顺利通过了检测——检查核酸,两个代码和一个证书;检查跨区域作业许可证和驾驶许可证,免除高速通行费;检查是否报告,是否来自风险区域。如果来自危险区,则需要检测抗原和着陆核酸;最后,在完成上述程序后,更换通行证。陈夫妇花了20多分钟才办完所有手续。
河南省漯河市汇源区交通局工作人员表示,暑假期间,农机司机开车来这里,当地政府会为他们提供便利。
在小麦主产区,持跨区域经营证、卫生代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的“麦科”人一路走来。高速公路出口处,来自全国各地的联合收割机源源不断,所有跨区域作业车辆均免收通行费并给予优先。
为了确保颗粒物返回仓库,所有地区都为跨地区运营商提供了顺畅的条件。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农机化管理办公室主任黄介绍,为确保小麦颗粒的储存,全省建立了816条跨区域作业绿色通道,发放了5万张跨区域作业许可证,为跨区域机械作业人员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今年,河北省蔚县地方政府为跨地区的“小麦客户”提供了“农机驿站”,利用先进的网络服务和现代技术,为农机工人提供信息、住宿、维修、用油等志愿服务。蔚县农业和农村局局长郝说,为了保证今年小麦丰收的顺利进行,蔚县不仅成立了夏收志愿服务队,还利用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对全县“三夏”生产进行云监测和云管理,定期扫描和监测小麦生长和收获,通过可视化平台了解和发布农业气象、害虫预测和可追溯性监督服务。
全国已建立2500多个跨地区业务接待服务站,提供免费核酸抗原检测、属地备案、运营信息、维护支持等“一站式服务”;交通运输部门为农业机械转移开辟了2600多条绿色通道,确保联合收割机优先通行;卫生部为核酸证书过期的跨地区运营商提供“拣、走、追”等精准便捷的管理服务。
更好的设备,更好的日子
来自湖北省监利县的年轻“麦晋桁”周发现,“麦晋桁”手中的设备多年来越来越好。原来的收割机收割速度很慢,很容易失去小麦。它经常发生故障,在一个小麦季节会发生多次故障;目前,联合收割机配备了自动档、液压方向盘、多功能控制台和空调。该车还配备了智能报警器。一旦小麦机损坏率超过1%,警报将自动报警。
唐,一个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河区的老“麦客”,从1996年以来,已经经历了七次收获。他承认,原来的收割机的方向盘不够灵活。转动方向盘就像推“砂轮”,刹车不容易使用。在一个小麦季节,它经常坏几次。当时,收割速度很慢,很容易失去小麦。
面对今年买的新联合收割机,他无法掩饰自己的兴奋。“新型收割机配有空调,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操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麦芒或灰尘。打开时干净凉爽。”“电子自动变速器,操控性好,视野开阔,只需轻轻把握方向。”“汽车上的智能终端不仅可以定位,还可以计算收获量并发出故障报警,这是先进实用的。”
据农业和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介绍,今年小麦收获线上战斗的联合收割机有60多万台,***收割机有80多万台,累计收获面积2.98亿亩,收获机械化率超过98%,为“田间丰收”向“手中丰收”转变提供了机械化的核心力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个团队。
来自河南省通许县的“95后”和“麦晋桁”夫妇张梦飞和王素丽因小麦丰收而相遇。虽然他们很年轻,但他们已经从事这个行业近10年了。初中毕业后,张和父亲成了新的“麦克”。如今,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这项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年3月初,从云南、贵州、四川到青海、甘肃、陕西,从东北到西南,从中原到长江三角洲,从小麦、大麦、油菜、水稻、玉米等成熟品种到12月,这对夫妇都要外出工作。这份工作也给他们童年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小家庭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富裕。一旦他有空,他和妻子也会带着孩子们环游全国。这些年来,他睁开了眼睛,想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刘少华
[编辑:陈文涛]